()

一身略显臃肿的白色防护服,全副武装下进行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连续工作数小时脱下装备后浑身有种虚脱感……这是区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90后”检验师李姗姗每次检测的工作常态。“和病人的样本直面接触,内心一点不害怕那是假的,但走进实验室,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份检验样品的检测结果都是准确的。”

自全区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一批又一批像李姗姗一样的“90后”活跃在医院、沿街商铺、社区等疫情防控的各个一线战场,化身最基层的逆行者,掀起了一股青春风暴。

1991年出生的汪司阳,算得上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生力量,辖区内开门营业的酒店,是他每日必到的“打卡地”。虽然排摸各家酒店的住客情况,打电话要来得更方便、更安全,但不亲眼看到酒店的住客登记信息,汪司阳并不放心,即便顶风冒雨,也坚持选择上门走访。

大年初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入正常上班模式,汪司阳负责对当时辖区酒店内湖北籍或短期内有湖北省行程经历的住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截至2月3日,他将营业的54家酒店全覆盖排摸了2遍,多次转运重点人员至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并在符合隔离条件的酒店隔离观察7人。

由于缺少类似工作经验,一开始汪司阳也很紧张,尤其是在对待隔离观察人员方面,为防止出错,万事都小心翼翼。但作为医务人员,他知道,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那些隔离观察人员心里更不好受。平日里少言寡语的汪司阳快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每天除了测量记录体温、消毒外,还和隔离观察人员唠唠家常聊聊天,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并帮忙协调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需求,缓解他们紧张的心理。

让汪司阳没想到的是,他还收获了一段异国友谊。原来,在他负责的酒店隔离观察人员中,有三位是来自南非的外国友人。得知他们会使用微信软件后,汪司阳提出添加好友,通过微信实时翻译功能增进沟通交流,也便于及时掌握他们的问题需求和转发介绍最新的防疫知识、措施。“现在我们还时常联系,除了肺炎疫情,也经常会聊一些其他话题,如雾霾天气下的自我防护、中国的传统文化等。”

“请党组织在防控疫情的战斗中考验我!”开展抗击新冠状病毒工作伊始,江湾镇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的“90后”梁玉清,庄严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作为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基层干部,大年三十至今,居民小区和辖区内的犄角旮旯成了梁玉清待的最久的地方,巡查、排摸、消毒是每天的“必修课”。其实,今年春节,梁玉清原本计划和家人一起去安徽旅游。但节前看新闻时,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已有了蔓延的趋势,他当即感觉社区肯定是防疫工作的重点,  下转4版  (上接1版)自己应该会有不少事情要做,和家人商议后果断选择了退票。“疫情来势汹汹,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就是居民和病毒之间的那道防护墙。”

相较于大面积开展消毒工作导致的早出晚归,最让梁玉清觉得吃力的却是上门开展居家隔离家庭的消毒工作,因为这是直接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对于缺乏居民区工作经验的他而言,难免有些生疏和紧张。春节期间辖区内出现了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第一次到其住所表明消毒来意时,直接被拒之门外,连居民面都没见着。最后只好求助居委会,在居委干部的帮助下,反复劝说劝导,才做通居民思想工作,进门完成消毒后已经是深夜12点,梁玉清回忆道。

连日来,在居委干部的指导下,梁玉清也慢慢掌握了一些与居民沟通的小技巧,比如敲门要有耐心、遇到居民先热情地打个招呼问个好。现在每到小区开展消毒工作,时常会有居民上前和梁玉清说一句:“谢谢你哦,小梁,你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仿佛认识多年的老朋友。

疫情突然来袭,不少专家建议居民尽量不要出门,但对于“90后”北外滩城管中队队员李怡琳来说,日行两万步却是常态。

李怡琳告诉记者,随着返沪复工人员的持续增加,自己负责片区内的沿街商铺相继开门营业,做好这些商铺返沪人员的信息排摸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一个重点。早在1月31日,她和中队的三位党员就组成了一支“防疫临时党小组”,每天配合街道开展沿街商铺巡查排摸,能立即处理的问题,她们会当场要求商户进行改正。对于拒不改正、反复出现同样问题的商铺,则联系街道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联合执法。

为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平日里行动敏捷的李怡琳和队友们都走的很“慢”。李怡琳说,她们小组负责的2个片区共有1000余家沿街商铺,正常走下来,一个片区需要一个多小时。但在这段时间,每个片区,她们至少要花半天时间,步行超过2万步。“我们也尝试过骑巡逻车出来,但商铺大多相距不远,走走停停实在麻烦,而且在一些狭窄路面会影响通行,最后就放弃了,还是步行最好。”

在李怡琳身边,每天并肩战斗还有不少70后、80后,哪里有防控疏漏需要补上、哪里有困难需要协调解决,大家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共同守好居民和病毒之间的那道“防疫关”。“基层一线的防疫工作很是考验脚力,日行两万步,仍会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常态。”李怡琳说。